亂解《西洲曲》
(原作於1998年6月10日)
素絢送來《古典精華》中冊,那是香港中文大學組織中、港、台的教授們編輯的,湯國華、湯偉奇先生都是該編輯委員會的顧問。
我讀了其中收集的樂府《西洲曲》,至: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干頭。欄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這裏描寫一個癡心女子日夕盼郎來歸,真情流露,簡直可以和望夫石的故事相比。
但是,我卻不明白《垂手明如玉》應作何解,於是翻閱篇後的註釋,那註釋中解道:
「從欄干上垂下的手如玉一般潤澤潔白」。
這真使我迷惘了。第一,這位婦女焦急地望著遠處,守候著愛人的歸來,心中滿是惆悵和失望,哪有心情去欣賞自己那漂亮的手呢?第二,倚欄人的姿勢,大多曲肱而就欄干,因何垂手向下,探頭而看自己的手呢?第三,這是一位採蓮姑娘,是一位勞動婦女,她的手理宜不像千金小姐哪樣像玉一樣潤澤潔白,縱使我們在詩歌中并不一定要描寫她的手在勞動中如何被太陽曝曬得有點黝黑,至少是不必要特別描寫這手是如何的晶瑩潤澤吧。
鄙意何妨大膽認為,「垂手」是個名詞,是簾上一個零件的名稱。
樓在建築上是多層的,每層中部是居室,週邊是迴廊,廊有圍欄,欄的結構是:按照不同的Pitch豎有立柱,橫向的則是欄干,柱和欄干形成一「格」,為了阻擋驕陽和風雨,每格都裝有簾,平時簾子用繩捲起,需要的時候就放下。由於樓的建築位置多近水,樓又高,所以是很「招風」的,簾子拉起的時候簾繩固然可以繫於柱或欄上,但當簾子放下,繩子就會隨風飛舞,所以人們會在繩子上繫一適當的重物作「壓風」之用,這件重物同時也是一種裝飾,那時候多把這物件製成攢起的手狀,簾子拉起的時候,這手狀物可以輕易地鉤掛在圓形或方形截面的欄干或其預設的繫件上,簾子放下時,手狀物則有下墬的穩定作用。漢代尚未有玻璃和瓷器,當時流行的日用材料多是陶器或玉石,若用陶製則可塗以釉彩,像琉璃瓦般,亦很晶瑩可愛,人們把這一物件叫做「垂手」。
那女子倚遍了十二欄干,從各個方位去盼望愛郎的蹤影,有一些當陽的簾子原是放下的,阻礙了那女子的視線,但見那「垂手」墜著繩子,閃閃有光,像玉製的一樣,於是那女子就執著它把簾子捲起,隨著簾子的向上捲動,外面的天看見了,而且越來越高了,樓外的海水也看見了,此之所謂「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也。
我說得煞有介事,其實都是自己「杜撰」而巳,不過,姓杜的撰述似乎還有點情理,當然,姓杜的是小人物,必為老夫子所訕笑。好笑嗎?那你就照你的解釋好了。嚴肅一點講,科學也好,文學也好,何妨摒除陳規腐見,多加研究思考?
此外還有問題。詩中寫道;「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註釋說是「此句指讓南風把我的夢吹向西洲,使我能在夢境中與情人相會」,這解釋實在值得商榷。那女子本來已身在西洲,情人則在江北,是詩中已言明的事,何必再叫南風來把自己的夢吹往西洲 ?原來,當時正值鴻飛滿西洲的秋天,女子登上西洲的「青樓」去盼郎歸來,只是秋以西風為主,無法把夢吹向江北,只有南風來了,才能完成吹向北方的任務,是則吹夢到西洲者,”到西洲吹夢”也,那女子呼籲南風快點到西洲來把她的夢吹向江北也,然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