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閑話 19/2/2010
一、
毛主席說:「人到老了就要死亡」,這是自然規律。為甚麼要千方百計地活得長些更長些呢?人老了,不中用了,勢必成為兒女的累贅、社會的負擔,若總是不願意退出歷史舞台,總是不願意騰出位置來,而要長期享用社會的資源和別人的照顧,是不是自私了點啊?因此,「長壽學」這門學問,在命題上或設置目的上是不正確的,或非正義的。
年老的社會暮氣沉沉,年老的國家無法興盛,這可以日本為例。因此,老人們放棄長壽的追求,可以說是對社會的回報和對國家的貢獻,是偉大的老人們所散發的最後一絲光芒。
當然,我並不同意自行將生命不正常地結束。例如,結了婚的人就會有另一半,如果輕率地及早躺到棺村裡去休息,自己當然快活了,卻要另一半去捱受孤獨和痛苦,這也不好。有計劃地死亡現在還未立法,最好的辦法是把難題交給上天,也就是說隨上天的安排吧,静享天年。到時到候要走就高高興興地走,自己不去爭取甚麼甚麼。
如果說要針對老年研究點甚麼東西,我倒同意搞點「老年健康學」,幫助老人在有生之年盡量能自立自理,減輕自己的死亡痛苦和對別人的依頼,但健康學和長壽學顯然目的有所不同。
到今年九月我就滿八十了,我早就該死了,我甚麼時候都會那麼高高興興,死不足懼,生無可戀。這就是莊子的「一死生」、「齊彭觴」,雖然王羲之是不同意的。
二、
中國古代確有不少長壽之人,中國人的平均年齡估計比現代略小但差不多,不過那時候沒有「統計學」,根本沒有數據,胡亂猜測以達至語不驚人誓不休,是沒有意義的。
有人說:商夏之間的人平均十八歲就死了,漢朝人平均廿二歲也都死了,誰看到啦?
顓頊的玄孫彭祖,"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活身為事",據說他活了超過八百歲,娶妻49,生子54。和他同一時代的,殷商末年有個姜子牙,八十而遇文王,輔周平定天下,我估計他亦有百歲以上。若那時平均18歲就死,被這些特別能活的人拉低,很多人恐怕十歲左右就要死了,其壽命還不如一條狗或一隻貓,可信嗎?再說花木蘭,我就算她10歲就參軍,”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是則回家時已22歲了,達到平均死亡年齡了,可是沒有死,她的姐姐也沒有死,她在部隊的戰友應和她年齡相近,也沒有大部份人非戰鬥死亡的報導。
說近代的人平均35歲就死也不太可信。我家歷代是典型的平民,是元代從江西遷入廣東新會的,我手上有二十代的家譜記載。雖然也有觴逝的,但絕大多數前輩都活到五十歲、六十歲,少數七十歲,平均絕對不止35。你或者可以說:中國有很多窮人十幾廿歲就死的呢,我不掌握資料,恕沒法辯論。
更好笑的,是網上有人為了證明古人短命,竟說,古代以三個月為一年,彭祖800歲,以現代的365日為一年來計,實際上不足200 歲云云。按,中國三千年前已實行太陽曆,一年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意思,是春夏秋冬的一個循環,怎會今年是春 ,明年是夏?我真不知說古代90天一年有何根據。
總之我覺得立論必須有根有據,由不得半點主觀和想當然,要遵守治學原則。
後註: 榮謙來信云:某老幹部老而不休,研究創立了”長壽學”,幫助了很多老人。一時有感,亂寫了幾句,覆榮謙。